熊孩子玩游戲大額充值,家長如何及時挽回損失?
尚法 勤勉 精專 共贏
疫情期間,關于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諸多類似報道:
“熊孩子玩游戲充值,花光媽媽血汗錢!”、“新密一孩子打游戲充值花光家里4萬元!”、“敗家!四平“熊孩子”沉迷游戲花光家里積蓄3萬多”、“沉迷游戲!揚州熊孩子8天刷了10萬元,父母在菜場謀生”……
林蕓 律師
廣東金橋百信律師事務所
央視記者曾對當事人及其孩子進行采訪:
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國內外游戲產業的爆發,近年來,未成年人用戶在游戲用戶中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給游戲充值數額達到上千、上萬元的熊孩子更不在少數。
家長們心中存有疑惑:對于游戲時段、時長、付費行為效力等法律是否有相關規定?遇到熊孩子大額度充值的狀況,家長能否要求游戲平臺退費?
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時段和時長,法律如何規定?
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規定每日22時至次日8時,網絡游戲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
這一規定既是對網絡游戲企業和平臺的要求,也是對監護人履行未成年人監護義務的指導。
若家長發現游戲平臺不遵守該規定,在上述通知規定的時段外提供游戲服務或者違反時長規定提供游戲服務,家長可以通過中國網絡游戲投訴平臺、黑貓投訴等方式投訴,監督平臺,避免孩子過度沉迷網絡游戲。
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中充值消費的行為是否有效?
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中實施充值消費的行為,效力認定是不一致的。根據《民法總則》第17至22條、144條、145條、《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
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在網絡游戲中充值消費的行為自始無效。
除了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已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其在網絡游戲中充值消費的行為若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則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該行為有效;
已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其實施的充值消費行為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且不是純獲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未經法定代理人追認時,該行為效力待定,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如果不同意或不追認,則該行為自始無效。
什么充值行為是與未成年人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
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明確規定:
網絡游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游戲付費服務。
同一網絡游戲企業所提供的游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幣。
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金額超過上述規定的范圍,即超出了限制民事行為人與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范圍,如果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追認,這個充值消費的行為自始無效。
出現熊孩子大額充值的情況,家長能否要求游戲平臺退費?
各大主流網絡游戲平臺針對充值糾紛,一般有設置客服投訴專門渠道,如騰訊公司曾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提供了專屬熱線,網易公司曾公布了未成年人誤充值問題處理辦法。因此,家長可根據不同游戲平臺的規定,及時聯系游戲平臺反映情況,協商退費事宜。
如果平臺拒絕退費或者久拖不決,家長可以收集誤充值相關證據、提供給游戲平臺所在地的消費者協會,向消委會求助。
與平臺協商不成,家長可以起訴到法院要求退費嗎?
若平臺不同意退款,家長可以向游戲協議約定的管轄法院或者家長居住地的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退款。但孩子玩手游一般都使用父母的手機號和微信號,這種情況下并不需要額外的身份注冊信息,因此,證明是孩子消費存在難度。若通過司法途徑維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準備證據:
1
利用當事人的陳述來證明是未成年人充值的事實,比如:未成年人的書面證言、視頻錄像、微信聊天記錄、未成年人書寫的檢討書等;
2
通過對游戲賬號的實際控制權證明其歸屬于未成年人,比如:通過找回密碼、第三方軟件登陸(如QQ、微信)等方式證明帳號歸屬于未成年人;
3
通過游戲行為證明實際使用人身份,比如:帳號中的游戲好友、上線時間、加入游戲公會等方面信息;
4
提供消費產品記錄及相關流水,實踐中未成年人的充值行為一般會集中在幾天內,充值金額交易時間較為集中,消費產品也與成年人消費的不一致。
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若家長不能提供證據充分證明充值行為系未成年人所為,需承擔敗訴的結果。
小編給家長們的建議
建議家長們平時加強對孩子玩游戲的監管,避免孩子沉溺于游戲,同時,須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游戲消費觀念。另外,家長們還要管理好自己的微信、支付寶等具有支付功能的AAP,尤其是支付密碼,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