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橋法談 | 刑案的成功案例主要出現在哪里
談刑事案件,無法避免的一個概念就是“成功案例”,那么刑案的成功案例是如何出現的?或者說,刑案的成功案例主要出現在哪里?
成功案例,一定是出在爭議處。廣義的成功案例包括很多種情況,譬如不呈捕取保案例、不批捕取保案例、不移送審查起訴案例、撤案案例、不起訴案例、無罪判決案例等等。而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某些時間節點某些人認為這個案件是可以/應該“走下去”的,而后自己改變了想法或者后續的/其他有決定權的辦案人員采用了其他觀點。
譬如不批捕取保案例,就是公安認為應當批捕或者有可能批捕的,檢察院認為不應批捕。
又如無罪判決案例,就是檢察院認為可以/應當屬于有罪的,法院認為無罪。
因此,作為刑事律師,從事刑事辯護時最應當關注之處一定是有可能存在爭議處,因為爭議代表的是不同的可能性,而這不同的可能性中一定會誕生取得有效辯護成果的“機會”。
除了法理上的分析之外,對某地區司法狀況足夠的認知能夠幫助律師更好地“預知”某個具體的刑事案件最有可能取得有效辯護的時刻。
譬如一個地區的公安很喜歡抓人,但是當地的檢察官水平又比較高,這個地區的不批捕率可能就比較高。
譬如一個地區的檢察官就某類案件99.9%都是起訴的,但是當地的法院不是很愿意判決這類案件的當事人“坐牢”,因為這類案件數量龐大,但其中大部分當事人應受的刑事責任很低,而且當地的看守所“沒有那么多位置”,那么這個地區內這個罪名的免于刑事處罰率和緩刑率就會比較高。
這也是很多當事人和家屬喜歡找“本地律師”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其實“本地律師”這方面的優勢,是完全可以被大數據檢索替代乃至超越的。
那么,是不是一個地方的不批捕率很低、不起訴率很低,就代表“請律師沒用”?那倒也不一定。因為每個案件都有其特殊性,這些不批捕率、不起訴率之類的數據是綜合某個區域某個罪名所有案件的過程及結果來進行分析的,也就是其中會有很多與某個具體案件完全不具備相似性也毫無聯系的案件。用考試來作比,老師改卷有“手松”和“手緊”之分,那是不是老師“手松”,就全班同學都考100分?老師“手緊”,就全班同學都不及格?肯定不會,一定會有個區分度,無論老師如何改卷,最后能夠拿高分的,基本都是成績好那群學生,有例外,但是不多??梢娨粋€案件“自身的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由上可知,不同的辦案人員是有可能存在認知差距的,甚至同一辦案人員在辦案的過程中(尤其在辦案的不同階段)都是有可能存在認知差距的。那么在這其中,律師的作用是什么?
比起家屬和當事人,律師更能夠發現案件中可能出現認知差距的地方,并且闡述清楚為何有利于己方的觀點值得采納或者更為合理。如果律師不說,辦案人員可能太忙看不到,可能看到了會忽略,可能覺得“問題不大”。但其實,問題也許“很大”。
推薦閱讀